查看原文
其他

酸浆面、小儿推拿…十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火啦!

文明十堰 2018-09-20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近日

十堰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确定了10个项目

到底是哪些呢?

一起来看看


首先

我们复习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中有这样的标准

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

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

传承时间超过100年

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为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根据有关要求,市政府组织专家对各县市区申报的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本进行了论证和审核经公示无异议后,确定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0项。


偏头山森林公园


偏头山森林公园风景旅游区位于竹溪县城西部,距县城9公里。偏头山,世人有小武当之说,主峰最高海拔1538米。相传真武祖师入溪邑南山修炼,四十二年而功成,白日飞升时,一脚把山头蹬歪,故此山得“偏头”之名。祖师见山歪石裂,捏把鼻涕把裂缝糊住,脚踏祥云至赛武当,结果坐裂山巅,又至武当天柱峰坐定。

梅氏鼓乐


郧阳区安阳镇农民演艺队梅氏兄弟鼓乐演奏班子,该班底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郧阳凤凰灯舞》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郧阳二棚子戏》音乐巧妙结合融入一体,表现出热烈、高亢、奔放的音乐风格,以原生态形式传播传承了郧阳民族音乐特色。

竹溪高腔皮影戏


竹溪高腔皮影戏属地方传统戏曲,始于清朝末年,是竹溪本土文化与移民文化、秦楚、巴蜀文化交融而成的乡土艺术,带有浓厚地方乡土气息的唱腔,以及娴熟的耍影技术给观众带来品味不尽的艺术享受。

丹派剑术


丹派剑术是古代武当山道教的镇山剑法之一。据传由张三丰所创。属于丹派,行剑讲究一剑多用,变在动中,奇正相生。以十三法为核心:点、崩、撩、挂、云、抹、扫、穿、拦 、圈、领、劈、带贯穿其中,行剑如龙之行,首尾相应,刚柔相济,神韵悠然自得。

阿文书法


阿文书法艺术蕴含着深刻的民族审美文化思想,由于其书法工具较特别,具有很强的装饰性。阿文书法艺术在民间工艺用品上的使用,表现了回族独特的艺术观、审美观。

均州挂毯


张光明是丹江口市人,多年来从事古均州挂毯制作,对挂毯配色、染丝、编织、平毯、绘图、平毯整毯、剪花、缝边、整边、拼丝、倒丝等每个环节都十分熟悉,2014年4月被评为第三批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均州挂毯传承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其产品远销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地。

篾货编织



清朝早期至20世纪70年代间,篾货编织一直在堵河流域盛行,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篾匠习惯用篾刀、匀刀、锯子等传统制篾工具,将篾货编制成挎篮、箩筐、背篓等生产生活用具,也有用竹篾制作的针线篮、鸟笼子、酒具篓等工艺品。

酸浆面


酸浆面是郧阳区的一种风味小吃,深受当地人喜欢。特别是夏秋季节,酸浆面不凉不烫,酸香扑鼻,味美爽口,老幼皆宜。因此,老郧阳城几乎到处都有卖,不少家庭也会做,直到现在,仍经久不衰。相传,酸浆面是因为郧阳人爱吃酸菜而逐渐沿习形成的,流传至今已有100多年。

武当道教古琴艺术


道教音乐,是道教人员在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道乐中的乐器几乎包括了汉民族乐器的全部,用的较多的是钟、鼓、磬、钹、铛、木鱼等打击乐;笙、管、笛、箫等吹管乐;古琴、阮等弹拨乐。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方法。

(来源:十堰广播电视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